专业灯光行业​品牌提供商
【电视照明】新闻频道演播室灯光
来源:阿拉丁照明网 | 作者:阿拉丁照明网 | 发布时间: 2016-03-25 | 1735 次浏览 | 分享到:
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演播室用于直播新闻节目,主要栏目有《新闻在线》、《朝看新闻》和《广东报道》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每个栏目的灯光设置情况来谈谈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由此积累的一些经验。

 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演播室用于直播新闻节目,主要栏目有《新闻在线》、《朝看新闻》和《广东报道》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每个栏目的灯光设置情况来谈谈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由此积累的一些经验。

  1.《新闻在线》栏目实景灯光设置

  《新闻在线》有男女两位主播,背景是实景。下面按我们设置灯光的步骤讨论灯光设置对主播出镜效果的影响。

  (1)布光步骤一

  我们先按照三角原则【1】(背光对着摄像机,位于被拍摄物的背面,主光和辅助光位于摄像机的两侧,在被拍摄物的前面和侧面)设置灯光,见示意图1。主播出镜效果见效果图1。

  图1

  从示意图1可以看出,对女主播来说,面光1为主光,面光2为辅助光,男主播则反之;即面光1和面光2除了分别作女主播和男主播主光外还兼作对方的辅助光,这就要求面光1和面光2对于两位主播位置来说必须是对称的。在面光1和面光2对称的情况下,由于男女主播的身高、体型等差距,如果灯光使得女主播脸上的光均匀,则男主播不一定均匀,这就要求我们增加其他灯光来补光。

  (2)布光步骤二

  在示意图1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两盏侧光灯(柔光灯),以弥补面光1和面光2的不足,见示意图2。主播出镜效果见效果图2。

  图2

  侧光1和侧光2作为修饰光,可以有效的对面光1和面光2进行补充,其主要作用是使两位主播的面容显得更加圆润,增加亲和力。布光步骤是:在基本固定了面光1和面光2位置后,以不在播音员的肩膀上留下阴影为前提,分别调整侧光1和侧光2的高度和投射角度,并调节侧光的遮光扉使女主播和男主播脸上的光基本均匀。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女主播一般肤色比较白,所以面光1和面光2不能太强,否则光强过强,打光效果会使面部没有层次感。同时考虑到男主播肤色相对女播音员较黑,均匀用光的话会显得男主播受光不足,给人以男主播的面色较暗感觉,如效果图2,男女主播肤色对比比较大。为此,我们再单独为男主播增加一盏成形灯作辅助灯。

[NT:PAGE]

  (3)布光步骤三

  在示意图2的基础上,我们再增加一盏成形灯,以补充男主播面光的光强,见示意图3。主播出镜效果见效果图3。

  图3

  成形灯可以增加男主播脸上的光强,使男女主播的面光幅度基本相同。为了不让成形灯的光线照到女主播脸上,我们用了挡光板将射向女主播一侧的光线挡住,并且将成形灯调整成矩形形状,大小同男主播身材相当,这样就能有效的达到既增强男主播的光强又不影响女主播的目的。

  (4)布光步骤四

  为了使主播出镜效果更好,我们增加一盏36X4的冷光源作顶光,打亮主播头顶和肩部,以增强主播背面肩部以上部位的光强,见示意图4。主播出镜效果见效果图4。

  图4

  有了顶光和背光以后,主播背面和头顶的光线比较强,给人不错的立体感。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我们在三角布光原则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所需增加灯光逐步增加灯具,使主播的出镜效果达到了让人满意的程度。

[NT:PAGE]

  2.《朝看新闻》栏目实景灯光设置

  《朝看新闻》是早上7点开始播出,一位主播,两个机位,分为新闻机位和读报机位,背景为实景。下面我们还是按照设置灯光的步骤进行讨论。

  (1)布光步骤一

  仍然按照三角原则设置灯光,见示意图5。主播出镜效果见效果图5。

  图5

  布光时发现,现有灯光设置如果使新闻环节的主播面光均匀,效果图5(1),当播音员转向读报机位时面光就不再均匀(出现“阴阳脸”),效果图5(2),原因是两个环节主播要面对两台摄像机,站位不同,位置呈一定角度,所以只用示意图5中的灯光无法满足两个机位的要求。为此,我们增加一盏2kw的柔光灯作辅助侧光来解决这个问题。

  (2)布光步骤二

  在示意图5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高俯角的侧光作辅助光,见示意图6。

  图6

  增加了侧光以后,适当调节面光1、2和侧光的位置,可以使主播在两个位置上脸上的光都达到满意的均匀程度。以下是我们具体的布光处理过程。

  我们首先调整读报机位的灯光,使主播在读报机位时左右脸上的灯光基本均匀。由于我们所用的面光灯1和面光灯2是同种型号的1kw柔光灯,而面光灯1离主播较近,所以即使在增加了侧光以后,面光1的光强仍然显得太强,所以我们通过该柔光灯具上的调焦手柄调散了面光灯1的光线,使光强减弱。主播出镜效果见效果图6。

[NT:PAGE]

  从示意图6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面光2离读报机位稍远,而离新闻机位较近,所以当主播从读报机位转到新闻机位的时候,主播右脸上的灯光会增强,而左脸上的灯光会减弱,这样会造成“阴阳脸”的后果,为此我们调整读报机位的灯光,使主播右脸上的灯光稍稍弱于左脸(当然强弱相差不能太大,要在观众的接受范围内),这样在主播转到新闻机位时左右脸灯光强弱也相差不大。

  要使主播在新闻机位和读报机位时左右脸灯光强弱差别都不大,需要靠经验的积累,我们也是在反复的调整过程中达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

  (3)加入背景修饰光

  在《朝看新闻》背景板的照明中,我们也加入了非常有特点的一环,就是用成形灯斜向下打出一束灯光模拟早晨的阳光,布在背景板上,与“朝看新闻”中的“朝”字相呼应。见图7。

  图7 成形灯模拟阳光的效果

  (4)灯光设置的过程中注意到的三个问题

  ·屏幕反射光问题

  主播读报机位后面有个等离子大屏幕,用于读报环节,布景灯光照射到等离子大屏幕会产生反射光,如果反射光进入摄像机,就会出现眩光,影响整个画面的协调,对此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在不影响出镜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地转动大屏幕角度和调整摄像机机位的高低,使其反射光不进入摄像机。

  ·灯光电流声问题

  一般说来背光应该比主光强,这样才能使主播与背景更好的分离,更具立体感,我们本来是用的1kw的主光灯和2kw的背光灯,但是发现2kw背光灯的电流声音太大,影响播出,所以将背光灯换为1kw,且不加柔光纸以增加光强(别的灯都加柔光纸)。

  ·设置不必要灯光的弊端不少主播认为光越强越好,灯的数量越多越好。有主播提议在其面前增加地灯(脚光)以增强面光光强,但是这样做有很多坏处,比如说灯光从下往上照射,会使主播的五官显得很突出,比如鼻孔显得更大,突颧骨等,再比如主播的眼睫毛会在眼睛以上部位投下黑影。这是布光的一个误区。

  3.《广东报道》栏目抠像灯光设置:

  由于这个节目要用到抠像技术,先简单介绍一下抠像技术。

  抠像是一种数字特技,通常使用蓝板或者绿板作为背景。简单的说,抠像就是用我们想要的背景来取代蓝板或者绿板背景,从而在演播室简单的布景下实现主持人背景可以任意选择的效果。在我们的演播室中用的是蓝板抠像。

  灯光是影响抠像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抠像技术每次只能抠去一种背景颜色,然后填充另外的背景,这就要求在灯光照射下背景板的反射的光线是均匀的,色饱和度也以应基本一致,否则以不同点为基点的抠像,所产生的抠像效果不一致。在背景板本身颜色均匀的情况下,灯光设置的任务就是要使照到背景板上的灯光是均匀的。

[NT:PAGE]

  效果图1:主播脸上的光不均匀 效果图2:男女主播脸上的光基本均匀,但男主播肤色较暗

  效果图3:男女主播脸上的光基本均匀,且肤色协调效果图4:主播头顶及肩部光线充足,立体感增强

  效果图5(1):主播在新闻机位时灯光基本均匀效果图 5(2):主播在读报机位时灯光不均匀,右脸亮,左脸暗

  效果图6:加入侧光后,主播在读报机位左右脸光线基本均匀 效果图7:面光1光强减弱后的主播在新闻机位的出镜效果

  效果图8:蓝板反射光不均匀,抠像后有雪花效果图9:蓝板反射光均匀,满意的抠像效果

  (1)配合《广东报道》栏目抠像的灯光设置

  具体实践中我们采用一个天幕灯和两个地灯来为蓝板照明。用1kw柔光灯加柔光纸作天幕灯从上到下照亮蓝板,用两组36X6的三基色冷光灯作地灯,放置在蓝板左右下角,通过调整三盏灯的位置和投射方向(使用挡光板等器材),可以使蓝板反射的光线基本均匀同时色饱和度也基本一致。

  (2)抠像小贴士

  在蓝板照明基本均匀的情况下,要使抠像效果好,还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主播不能穿与蓝色相近颜色的衣服,否则在抠像的过程中,衣服也极有可能被设备(我们用的是切换台抠像)误认为是背景

  而被抠去一部分或者全部,显然,这样的出镜效果是非常可怕的。其次就是主播离蓝板不能太近,否则背景蓝色光会反射到主播的衣服或者头发上,使主播的轮廓线上出现各种颜色的颤动,使得轮廓不清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蓝板适当远离主播,但是由于演播室内空间的限制,所以这个方法有时并不适用,此时我们可以在背光中使用黄色或者橙色的滤色片,因为黄色的背光可以中和蓝色的阴影,这样在抠像的时候就能将演员从蓝色的背景中分离出来。

  4.广东台新闻频道演播室的灯光控制设备简介

  由于演播室里灯光种类和数量很多,并且存在同一个场地有多个栏目的情况,而每个栏目所需的灯光场景布置都不尽相同,现代化演播室里我们将所有的灯用调光硅柜控制,并用调光台统一管理。调光台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将灯光编组,为每个栏目设置一个场景,然后由一个集控推子控制,这样就保证了操作的简易性和准确性。

原载:《传播与制作》

  参考文献:【1】赫伯特·泽特尔[美],《电视制作手册》(第七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